教育学院美育模式创新:从“活动型”向“体系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05-22

近日,教育学院美育创新实践成果展在艺术教育与综合拓展基地和图书馆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美育浸润·创想未来”为主题,特邀知识城北小学30余名师生参与,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体验+专业导览”三维一体的创新模式,架起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桥梁,收获校内外一致好评。

图片 1.png

在艺术教育与综合拓展基地研学

走进展厅,由教育学院美术俱乐部师生精心布置的展区引人入胜。本次共展出202幅师生原创作品,涵盖油画、水彩、国画、综合材料艺术等多种形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郭雨童、蔡佳美等5名同学担任现场讲解员。他们从工笔国画展区切入,通过毛笔、墨色与颜料运用解析传统技法,展现工笔艺术精髓;在丙烯油画展区,结合生活化场景诠释现代绘画语言,生动还原作品视觉张力。讲解过程中,成员们巧妙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将专业术语转化为趣味故事,立足多元视角,从光影层次、构图逻辑及主题内涵等维度剖析作品艺术价值,同步融入校园景观介绍,使参观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与感知。

图片 2.png

为小学生讲解画作

 随后,学院党委书记原慧丽、副书记李志华以及各党支部书记陪同前往图书馆一楼奇石博物馆参观。在馆内,形态各异的奇石展品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探索兴趣,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对岩石成因、地质特征的科普介绍,并围绕展品积极提问互动。“这些学生讲解员既有专业底蕴,又懂儿童心理,未来一定是优秀教师!”观展后,知识城北小学李珏仪校长连连称赞。许多小学生现场化身“小粉丝”,围着讲解员追问创作细节,并表达“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等真挚感受。

图片 3.png

师生参观奇石博物馆

对于担任讲解员的学生而言,这场展览更是宝贵的实践课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郭雨童表示“如何把抽象的美术理论讲得有趣?怎样引导孩子观察细节?这次实战让我真正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现场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创新出“故事化导览”“问答闯关”等教学方法,更掌握了与小学生沟通的节奏与技巧。

图片 4.png

合影

本次活动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原慧丽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共建、研学实践等形式深化合作,打造“高校-小学-社区”联动的美育生态圈,让美育资源流动起来,持续推进“大中小学美育共同体”建设,让美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田生根发芽。(图文/教育学院李玲玉、原慧丽 教育学院美术俱乐部 责任编辑赵利兴)

Baidu
app下载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