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次集体备课会于2025年4月24日在励学楼107室举行。会议由纲要教研室主任张龙龙主持,全体纲要课教师参会。会议围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研讨,通过教学展示、同行评课与总结梳理,为课程教学注入新思路,为迎接本科评估夯实基础。
第一项议程:青年教师展示——案例鲜活启思维,逻辑清晰引共鸣
会议伊始,青年教师郭华林、李博雅分别进行教学示范,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教学风格,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郭华林老师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为主题,从阶级基础、历史背景、人才涌现、外交失败四大维度切入,层层递进还原历史图景,多维剖析历史背景,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逻辑。
李博雅老师贯通历史与现实,阐释党的成立与时代变革,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与世界影响”,以问题链形式展开教学:为何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中国与世界?
两位教师的展示逻辑缜密、史料详实,时间线梳理尤为清晰,与会教师纷纷赞扬两位老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范本,值得肯定与学习。
第二项议程:同行评课——集思广益谋创新,碰撞火花促提升
在同行评课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建议教师要做到深耕学理,突出重点。何晶梁老师建议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例如,设问为何工人阶级成为领导力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强化批判性思维。
黄滨教授强调学术严谨性,评价新文化运动需避免简单否定。白话文推广不仅是语言变革,更是现代性建构的一部分。教学中应突出工人阶级相较于农民、资产阶级的先进性——如组织程度高、与先进生产力结合紧密,而非仅强调受压迫最深。
付金辉教授提出关键词教学法,课件需提炼思想启蒙、群众动员、国际共运等核心概念,通过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避免内容碎片化。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建议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贴近现实。车佳锋老师强调时序逻辑,建议以1915-1921年大事件时间轴为主线,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历史框架。
王佩锋老师关注专业适配性,针对工科生可侧重伟大建党精神与技术创新关联,如联系白云学院敢为人先的校训;文科生则可深入探讨五四文学革命与现代文化转型。
吴壁鸿老师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农讲所实地研学、沉浸式党史剧本杀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
第三项议程:总结提升——锚定思政引领,明晰教学方向
张龙龙主任在会议最后充分肯定与会教师的展示与发言,并在其总结中指出,本章节教学需紧扣“四个选择”中的两大核心命题——“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并从三方面提出要求:
首先要强化逻辑衔接:厘清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五四运动群众动员、中国共产党成立三者间的承递关系,避免割裂式讲解。
其次要突出比较视野:通过对比同期其他政治力量(如资产阶级政党、地方军阀)的局限性,凸显党的先进性。
最后要深挖思政元素: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本次集体备课会既是教学经验的交流平台,更是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务实举措。通过聚焦课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区域资源,纲要课教师团队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会议成果转化为备课实践,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功底,讲透历史规律、讲活理论逻辑、讲出情感温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娇霖)